提起浙江宁波鄞州区,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全国和浙江经济强区,GDP和财政收入多年居位浙江省前列。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达945.4亿元,财政收入213.63亿元。
3月,一件大事的发生,使人们重新认识鄞州的“强”——2011年,鄞州区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1万件,达到12563件,名列浙江各县(市、区)第一位。鄞州专利持续“井喷现象”成为浙江转型升级中一个新的关注焦点。
3月15日,浙江省政府对鄞州2011年专利授权量超万件进行表彰通报。同一天,浙江省副省长毛光烈作出重要批示:“这是我省,亦是迄今为止全国第一次对年度专利授权量超万件的县市区进行通报表彰,现实和历史意义非常重大。”
鄞州90%以上的授权专利为企业所有
鄞州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不足,但企业创新生机勃勃,活力四射。据对2011年鄞州区授权专利分析,除极少数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外,12563件授权专利中90%以上是企业或以企业为主体开展产学研合作所获得。这一现象充分反映了鄞州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种能力成为支撑鄞州区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宁波欧琳厨具有限公司始终注重研发创新,注重知识产权,与德国包豪斯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目前拥有专利总数402件。公司每年提供巨额研发合作经费,不断取得创新成果,并在新产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近年,新产品的上市成功率达85%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75%以上。
欣达集团建立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为顾问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团队,以“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为企业使命,致力于节能环保型装备产品研发工作。目前在节能电梯、高档凹版印刷机、螺杆空压机等主导产品领域拥有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近3年来,欣达共申请专利129件,其中发明23件,授权专利116件,其中发明专利10件。专利项目实施率达100%,2011年专利产品销售收入84000万元,占企业总销售收入的60%,实现利润4200万元。
鄞州区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计划,大力培育和认定专利示范企业。区科技局2011年用于专利授权奖励、专利技术产业化和知识产权培训等专项投入4000多万元。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24家,市级65家及区级数百家。鄞州区高新技术企业195家,占宁波全市的25%。2011年研发投入占GDP2.4%。民营企业专利研发投入超过30亿元,年专利申请量超100件的企业有40多家。
从“鄞州制造”到“鄞州创造”,鄞州区以专利为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经济占区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30%以上。2011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90多亿元,同比增长13%。
形成政策扶持体系,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鄞州区专利授权量超万件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偶然。这是鄞州区委、区政府多年来出台各种支持政策、部门知识产权服务创新等因素迭加,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引发突变而形成“井喷现象”。
科技日报记者在鄞州采访时发现了井喷突变的演变过程。
2008年前,鄞州的专利授权量平稳增长,一直在1000件以内缓慢增长。2002年333件,2006年726件,2007年首次达到1000件,从2008年起,鄞州专利授权量开始井喷,当年达1505件,2009年3910件,2010年为6712件,2011年达到12563件,4年翻了两番。
在专利井喷的同时,鄞州财政科技投入也呈现井喷现象。
财政科技投入也呈现这种变化趋势:2006年,鄞州财政科技投入6000万元,2008年达到1.16亿元,年增长72%以上,2009年为1.53亿元,年增32%,2011年则达1.83亿元。
专利井喷与投入井喷,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态势。
井喷的时间节点,正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一年,成为鄞州专利井喷的导火索。
从这一年起,鄞州的企业开始更多地应用专利技术,并将高质量的发明创造在国内外申请专利。2009年,记者在鄞州采访时,就发现了鄞州在金融危机中不退反进,出现了依靠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勇立潮头,经济快速发展的“鄞州现象”。
从发展的眼光看,这两个井喷现象的产生,得益于鄞州区委、区政府多年坚定不移地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不断出台扶持企业自主创新政策,出台服务知识产权的措施与政策。
专利源于基础。多年来,鄞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重要内容。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区)工程,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考核体系,专利授权量作为科技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指标。政府积极引导,先后出台“鄞州区专利示范试点企业认定办法”“专利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一批政策性文件。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的财政科技投入力度。2010年,区财政专利专项经费投入近3000万元,对授权的国内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进行奖励。区委、区政府连续实施了双高、双优、三大行动纲领、质量新鄞州等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品牌梯队”战略,实现一厂一策,个案指导。在鄞州,政府搭建平台,优化服务,全区知识产权运用效果明显。
多年来,鄞州区历届政府咬定知识产权不放松,接力棒一棒接一棒。
形成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专利从量变到质变
“企业是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是专利井喷的原动力。”鄞州区科技局有关负责同志说,政府确定知识产权战略后,服务企业就显得很重要。通过我们的创新服务培育创新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责任所在。
专利重在服务。鄞州“政府搭建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形成了“网络、平台、中介、企业”互动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专利代理、评估、法律服务机构等形成服务合力,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自主开发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对企业进行一条龙服务。鄞州区在全国率先成立“中国专利创新网”、甬致专利事务所、专利检索咨询中心、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中心等从专利咨询、专利申请到专利维权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到目前,中国专利创新网的平台软件开发和国内外专利数据总库已建设完成,建成LED、塑机、精密铸造等17个行业的专利数据库,为250多家企业建立个性化专利数据库,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合作创建各类专题数据库近400个。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检索中心宁波办事处累计已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1000多起。此外,鄞州还打造了一站式企业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企业百事灵”。
坚持以公益为主,做好三个服务。一是加强知识产权培训服务。鄞州区通过网上普及培训和专家培训,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创造意识。二是加强专利信息利用服务。以区域性行业个性化专利数据库和企业个性化专利数据库为基础,依托相关专家帮助企业、行业利用专利信息进行查询、分析和创新利用。三是加强专利申请和维权服务。2006年,鄞州区率先成立宁波首家综合性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机构宁波华智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有限公司、宁波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宁波(鄞州)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中心已代理专利侵权案7件、其他4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万元。
万件专利授权量是一个新的起点。鄞州区科技局局长叶龙对记者说,鄞州在专利上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今后将以创造更多的发明专利为主,提升鄞州知识产权的质量,更好地服务鄞州经济。
据悉,今年前两个月,鄞州区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达到189件,同比再增21.9%。(记者 宦建新 通讯员 史燕萍 虞文未)
学习鄞州,学什么
实施知识产权制度,以专利技术等核心竞争力构筑区域创新体系,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一个区域率先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鄞州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对于区域科技资源不足,但又是经济强区的宁波市鄞州区来说,年专利授权量超万件不是件易事,而其中90%以上来自企业,更是不易。
专利授权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进步的重要指标,是反映技术创新与工业设计水平评价业绩的体现,更是一个地区科技竞争力的生动体现。对于鄞州专利授权量超万件,浙江省副省长毛光烈说:“现实和历史意义非常重大。”现实意义在于,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当前市场竞争力;历史意义在于,为鄞州的未来发展储备了科技能量,为鄞州走上科学发展之路提供了持久的发展动力。
鄞州专利授权量年超万件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学习鄞州坚定不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不动摇。不追求立竿见影,不图今年投入,明年就有收获,而是脚踏实地打基础,重服务、强投入、重环境。只有当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厚积薄发。
二是学习鄞州始终坚持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不动摇。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过程中,鄞州把培育科技型和高新技术企业放在重要位置,采取措施不断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高企业发明创造的能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在鄞州,一些本来不起眼的小企业,在科技的培育下成长起来,有的甚至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企业。
三是学习鄞州知识产权服务创新不动摇。服务企业,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满足企业的需要和诉求。要使服务真正起到作用,就需要不断创新服务。鄞州在知识产权服务上,率先成立中国专利创新网,率先引进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率先打造以平台为主体的服务体系,真正做到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
四是学习鄞州坚持增加科技投入不动摇。鄞州区意识到专利对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才会坚持把钱用在专利研发的“刀刃”上。在科技投入大幅增长的同时,专利授权量也有了大幅增长,呈现良性发展之态势。
鄞州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专利研发。如此循环,生生不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准区域发展的着力点,坚定不移地利用这个支点,带动整个区域的更大发展。(编辑 张颖)
上一条:没有记录 下一条:没有记录 |